花蓮

今年賽事的參賽者發揮巧思及巧藝,不僅勇於探索多元的主題,更善於運用豐富媒材,展現多樣技法。繪畫類國小高年級美術班組,臺中市西區大同國民小學姚彥寬同學以「辛勤的老鞋匠」獲獎,特殊的構圖和視角,描述一位專注的老鞋匠,在光的烘托下生動的故事,人物和光的聚焦凝聚了整幅作品的張力。版畫類國小高年級組嘉義市大同國民小學林宥羽同學,以作品「稜轎腳-虔誠與感恩」傳神的表達出對生活細節的觀察,讓日常經驗,透過藝術觸動觀者的心。水墨畫類國中美術班組就讀臺中市立長億高級中學國中部的林哲安同學,作品「相濡以沫」描繪魚、蟹、蚌類等生物躺於乾涸的河床上,呼出濕氣形成泡沫,以餘力互相救助尋求最後生機,藉由皴、擦、染、點筆法及墨色變化精采詮釋主題。

西畫類高中(職)普通科組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陳彥均同學,「心靈之停泊」一作,以不聽、不看、不聞彰顯低潮中迷路的自己,將滿載的難過靠岸卸載,重新出發。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鄞振軒同學,則展現對藝術的堅持,從國中、高中到大學每個階段均獲獎,書法類大專美術科系組作品「向晚感事」得虞世南之神韻,點畫內擫含蓄,在捺處又能自然放鬆,頗有瀟灑之意趣。

主要會分享壞鞋子舞蹈劇場的工作和生活,用舞團近幾年的營運管理經驗和專案製作為實際的案例,聊聊藝文團隊的理想和現實;除了分享舞團現階段的管理思維,講座也會對國內劇場為主的環境現況和市場發展,作交流跟回應。

主講人吳伯山,科技藝術、跨域展演製作人

將以過往參與過的 5G、VR/XR、動作捕捉等科技結合藝術的計畫為案例,聊聊在跨領域的計畫中,製作人可能扮演的角色與定位。也將從製作的角度反思與分享,在科技結合藝術的未知發展過程中,如何能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可能效益,並與藝術家與團隊夥伴一同追尋共同的目標。

主講人林佳慧,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生/前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行政副總監

從表演團體、支援性非營利組織到表演場館;從做中學,自我學習,支持藝術家與從業者;地基打好才能蓋高樓,從見樹到造林,再重新見林又看樹;與您分享這一路以來的藝術行政與管理工作心法。

主講人孫平,菉原藝術製作負責人

在藝術計畫的籌備過程裡,企劃資料整備一直是讓人苦惱的環節。如何讓創作者和藝術行政合作完成書寫?如何打開他人的好奇,並進一步獲得軟硬體資源的投入呢?機會與機運都重要,但認識機制,也絕對是必要!從基礎觀念建立到計畫魅力的強化,歡迎一起來通盤思考,如何面對未來持續進化企劃力。

主講人林浿安,EX-亞洲劇團行政總監

EX-亞洲劇團於2006年在苗栗跨國成立,長年以苗栗作為創作基地,在質樸淳厚的客家庄,淬鍊出多齣扣人心弦的動人作品。以風格化肢體表演、意象化視覺呈現,探索當代亞洲劇場新美學。近年致力於「本質劇場」(theatre of essence) 演員訓練方法研究,從青年藝術家培育課程、跨文化展演製作應用,到在地藝文扎根,叩問生命的本質、劇場的本質。

主講人姚立群,現任牯嶺街小劇場館長、身體氣象館負責人

表演藝術觀念的在地實踐與橫向移植,在台灣的創作與觀賞等領域,交錯對話,歷四十年以上持續引發出莫大的參與能量,而表演空間的開拓與建置,日漸成為追憶台灣劇場樣貌的重要介面。此講座將試圖導引如何回應從創作到表演,從分工到統合,再到觀看與評論,一道道綿延或消逝的風景。

主講人陳歆寧 小事製作 團隊經理

除了買票入場看一場演出,表演藝術還能為你我的生活帶來些什麼?以小事製作的團隊經驗為主軸,分享成團10年來走出劇場、回到街頭,如何透過「不務正業」在多元場域中擴散與實踐「Art with people」的核心理念。以及小事組織轉型後,如何經由共學與培力,讓來自不同領域的成員產生自主動力、共同營運團隊。

主講人尚安璿,劇場獨立製作人

劇場製作人可能是整檔演出最早開工、忙到開演前最後一秒才有機會坐下來欣賞,以及最晚謝幕的角色。

這個頭銜看起來頗意氣風發,但換算工時卻常常連基本工資的最低時薪都沒有。

做劇場有何魔力?有哪些鮮為人知、但好玩有意思的幕後故事,讓獨立製作人來和你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