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

今年西藏文化藝術節邀請印度達蘭薩拉的「西藏表演藝術學院」專業團員來臺巡演,達蘭薩拉是藏人精神領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駐錫地,也是海外藏人保存西藏傳統文化的根據地。

「西藏表演藝術學院」自1959年成立以來,致力保存及弘揚西藏傳統文化藝術,以精湛的表演推動西藏文化藝術的永續發展。
此次巡演匯集西藏獨特的宗教、民俗文化、歌曲、舞蹈及音樂、戲劇元素,以不同演出方式詮釋西藏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精神,帶來跨文化及跨地域的全新視野,形塑文化共榮的生命力。

展覽期間,每逢週末皆有穿著族服的導覽員進行深度解說,並提供可觸摸的沉浸式觀展體驗。
9月亦將舉辦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邀請族人與創作歌手分享文化傳承的心路歷程,相關資訊歡迎上網查詢。

回家的路 Minokay 音樂市集
手作市集 x「美」式料理 x 音樂演出 x 藝術導覽
日期|2025.09.27-09.28
時間|15:00-21:00 
地址|項鍊海岸工作室(花蓮縣豐濱鄉石梯坪53之1號,台11線64.5K處)
藝術導覽|09.27 16:00-16:30
指導|交通部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主辦|花蓮縣豐濱鄉公所
協辦|花蓮縣豐濱鄉民代表會
執行|德菲兒藝術工坊、弟朋有限公司 、石梯窯工作室、稻味釀
 

現為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博士班的洪明露,以裝置、平面、互動、雕塑等媒材創作,本展標題《百的篇章》對於創作者觀看人生方式,數十十為一百,說的是日常生活的百種樣態,可是卻又在你我的反覆的日常生活中被形塑成同一種模樣。

作品以解構與反覆兩種形式交織而成,解構的幾何造型是他隱藏於其中的生命感受,並以一種喃喃自語的敘事方式,以規律的模樣整齊反覆地刻畫著,對他而言,人們的日常即是一個不斷反覆的循環過程,週而復始從不間斷努力刻畫著屬於自己與他人不一樣的痕跡,但在宏觀的視野下,卻又成為另一種視角下的同一種模樣,如同複製的模組般,反覆包覆著你我的生活。

創作以探索自身與自我審視的兩種狀態交織而成,有些喃喃自語的敘事感。
過程中也夾帶著精神上的修行,需在一個高度專注的精神下,將規律、細膩的符號精確地反覆表現。
藉由這些符號闡述對人生、社會的感受。
生活是不斷反覆的樣態,在漫長的生命歲月中,人們努力刻畫著屬於自己的痕跡直到盡頭。
而死亡也不是終點,它應該是迎向另一段旅程的起點。
墓就如同一個深邃狹小的隧道,是人生的出口也是入口,進入後即開啟新的篇章。

1981年出生於臺灣宜蘭的楊哲一,原從事環境科學研究,近期擔任「初應」當代視覺藝術空間顧問及臺灣兒童攝影藝術學會理事長,2006年經歷一場重病後,開始重新思考人生意義,轉向當代攝影藝術創作,希望用影像書寫一生,作品於2007年更獲得日本清里美術館永久典藏。
本展拍攝台資水泥企業在台灣、中國及東南亞的石灰石礦場,鏡頭對著台灣工業廠區轉移至中國及東南亞後的痕跡,這些SOP化的開採過程中,以「削頂」的痕跡最為特殊,呈現綠色森林經過機械「大量」與「整齊」的開採後,卻以一種反向的思維來向人類致敬。

作品拍攝時以仿宋代巨碑式「山水」畫的古典美學形式再現,讓經過人類再造後的山頭痕跡,重新詮釋一種新型態的山水,這不但是人類喜愛的美景,也是曾因夢想而追逐的「山水」。

顏伊羚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創作以水墨為基礎,融合水干、壓克力與複合媒材。
她關注人與人之間難以言喻的情感關係與心理狀態,透過抽象的構成語彙,引導觀者進入一種開放的感知場域,使每個人都能在觀看中與自身經驗產生對話。

本展命名為《生•生》,象徵情感與存在的持續生成與蛻變,英文展名 Again, and Again 指涉情緒的反覆湧現與時間的遞進層疊。
作品多以植物或自然元素為線索,形體未必具象,但色彩與構圖中潛藏著對生命節奏與心理律動的直覺反映。
藝術家所關注的並非物象本身,而是那些經由創作所喚起的情緒流動與內在共鳴—觀者不僅是欣賞者,更是此場抽象生命對話中的參與者。

歲末時節,鳳林鎮鎮民廣場「收冬戲」為一年劃下溫暖的句點,戲臺上演著風雨中的堅持與喜悅,臺下村民聚集,在「鴻運當頭
」的唱詞中,期許來年風調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