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

導讀講師:葉柏強,東海大學美術系畢業,曾任職於風野藝術巴黎美苑,目前從事花蓮地方文史調查。
致力讓在地人了解地方文史,回溯集體記憶,對土地產生深刻的感情連結。
另一方面,累積豐富的調查資料庫,促成開放流通珍貴史料。
著有《顧我洄瀾》、《林桂興與他的時代》、《臺灣攝影家:駱香林1895-1977》等。

|藝術導覽路線|
花蓮鐵道園區-孩好書屋→文化園區防空洞 → 花青素展覽
→ ​羽鳥醫院→花崗山遺址→花女校長宿舍→花蓮港山林事業所 → ​古蹟喝咖啡聊藝術

八位花蓮青年創作者與四個花蓮歷史建築物的藝術對話,以藝術為對話的觸媒,企圖拆解「活化」與「保存」之間的二元結構,「花青素」使歷史空間從靜態的遺構中解放,蛻變為可生成、可介入、可對話的文化場域。
在此場域中,藝術家的創作行為本身即為對時間性的回應與空間性意義的再建構。
讓我們來一場造訪古蹟歷史建築與聆聽花蓮青年藝術創作之旅吧!

✨2025原客嘉年華✨
-
我們邀請多位金曲得主與創作歌手,呈現客語音樂的認真與拼勁,還有原住民音樂帶來的真摯情感!在這裡,除了品嚐美味的客家與原住民特色美食外,您還能沉浸在豐富的藝文表演中,讓味蕾與心靈一同感受花蓮獨特的文化魅力💖
────────────────────────────
📅 活動日期: 11月1日(六)- 11月2日(日)
⏰ 活動時間: 下午 3:00 - 8:00
📍 活動地點: 花蓮市中山公園大草坪
🎤 演出陣容:
11月1日:葉穎、黃宇寒、七腳川樂團、黑旋風
11月2日:邱淑蟬、柔米、基姜.里夯(kincyang.Lihang)、台玖線樂
────────────────────────────
現場有許多花蓮在地知名攤商,邊逛邊享受音樂!
✨邀請您攜家帶眷,來場難忘的文化饗宴!
 

藝術家蕭勤以創作面對自己的人生始源,記錄其生命經歷與感受。
從極簡的抽象點線,大塊的純粹用色,到簡練鮮明的空間構成─蕭勤獨具風格的藝術創作,傳遞其匯通中西文化,彰顯東方哲學思惟,乃至體現宇宙生命力道、達到物我合一的內觀境界。
其創作揚名國際藝壇的背後,更有蕭勤投身台灣近代藝術史發展的奮力身影。
本展關照藝術家生命歷程,帶領觀眾探尋蕭勤內化的文人涵養、現代藝術陶冶下的靜觀內省,太空時代啟動後對宇宙的憧憬,應對生命頓挫的心靈轉折,等不同階段之創作,並以延伸繪畫筆觸的立體作品,展現其藝術實踐的多面向度。

演唱會特別邀請金曲歌王吳昊恩擔任音樂總監,節目分為四大段落,依序呈現〈舊情綿綿〉、〈甜蜜蜜〉、〈油桐花〉、〈鄉間小路〉等跨時代經典歌曲。
活動邀請劉福助、王中平、許景淳、蘇霈、謝宇威、葉佳修、沈廷憲、徐世慧等多位實力派歌手輪番獻唱,並由「雲想民俗舞蹈班」帶來經典歌曲伴舞,預計吸引約500名銀髮長者、家庭成員及社區志工共襄盛舉。

因邀請知名烙畫師翁瑞崇先生開課而結緣,花蓮縣美育交流學會 與法務部矯正署花蓮監獄 特地共同辦理藝文聯展,展出書法、國畫、攝影、西畫、烙畫、應用美術、木雕、石雕等共計76件作品及矯正文史檔案,期盼藉由藝術交流與多元展覽形式,讓社會大眾能夠看見監獄教化教育的多元成果。

花蓮監獄近年積極推動收容人教化藝文與技職訓練,如烙畫、木工、石雕、花燈等,不僅培養耐心與專注力,也為復歸社會奠定基礎,不僅是一場作品的展出, 更是展現收容人努力與希望的舞台;也希望經由珍貴文史資料的展示,揭開高牆神秘面紗,了解監獄的演變歷程與矯正工作內涵,落實「生活藝術」之美學觀。

TAI 身體劇場2013年由太魯閣族藝術家瓦旦・督喜創立,舞團成立初期,以花蓮市農兵橋下搭設的鐵皮屋「工寮」作為排練場,實驗探索原住⺠新的身體語彙。

「TAI」,源於太魯閣族語,意思是「看」、「瞧」,是藝術總監瓦旦對原住⺠傳統文化的凝望與反思:「除了傳統祭儀或觀光化表演,原住⺠樂舞還有新的可能嗎?」,舞團以傳統祭儀樂舞作為團員們的基礎肢體訓練,再從「tai」與其所發展之身體方法「腳譜」發展身體動作。

瓦旦從火車車身與鐵軌碰撞的聲響,及雙腳的踏動得到靈感,逐步找出腳與土地的關係,迄今記錄下八十多式「腳譜」,再透過每一次的創作解構、重組,產生新的身體與舞蹈形式。

TAI身體劇場作品風格多元,觸及原住民文學、身體與音樂、當代原住民處境與環境衝突等議題。
舞團曾踏足至英國愛丁堡藝穗節、印尼日惹國際藝術節、中國上海烏鎮戲劇節、印度德里國際藝術節、澳洲墨爾本YIRRAMBOI明日藝術節等藝術節演出。
2015年,以《橋下那個跳舞》入圍台新藝術獎;也曾與法國音樂家Roland Auzet 共同創作作品《尋・山裡的祖居所》,及作品《月球上的織流》兩次獲得Pulima藝術獎首獎。

2018年臺鐵普悠瑪事故後,莊國鑫長期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所苦,在黑暗深不見底的日子裡,莊國鑫想起了自身部落裡的 Mihaay(慰靈祭)。
他在族人的歌聲與舞步中,看見悲傷被安放,看見祖靈回到光裡。

《Mihaay 6432》裡,莊國鑫勇敢直面創傷,從舞蹈、從原民儀式,汲取救贖的溫暖,奔向重生的祖靈之光。
莊國鑫結合原民祭儀歌謠節奏與當代原住民舞蹈語彙,在破碎中縫合自己,這不只是一支自我修復的舞蹈,更是一支獻給逝者、倖存者的深情之舞。

花蓮擁有世界級的山水風景,在大山闊水的景緻意象上,還有樸實善美的人文藝術。
透過114年「花蓮縣劇場活化」計畫,我們要再次打破界域限制,帶來一系列深刻的表演藝術內容,把這蘊藏在花蓮的文化能量與大眾分享,像潛沉的神獸,預備將文化的能量,迸發在東部美好的土地。

在過去,「GAYA」一直被太魯閣族人作為生活與生命的實踐方式。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GAYA的規範與運作裡,在沒有文字與現代學科系統的古典世界,祂像水一樣順勢淌流,像風無形作用,即便到了今日,依然躍動在巫者、織者、獵者…的儀式與精神之中。
然而祂也在這個被科學與現代知識重新建構起來的世界裡,成了一個語言和符號上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