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

人米犬頁製作 近年來以《虎次梅》系列作品,秉持「就地取材」與「因地制宜」的編創理念,行走於不同城市,探索人文歷史與文化土地。
作品隨著地域的不同而不斷演化,正如生物為求生存適應環境,於蛻變中持續探索自我。

此次於「藝起Fun礁溪—舞Chill」活動中,將呈現《舞形六識》節目。
以五行——金、木、水、火、土,與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為此作品核心理念。

作品融入自然與建築相交的地域——礁溪-跑馬古道公園,通過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多感官饗宴展開,感受自我精神意識於此環境的靈魂樣貌。

觀眾將在「引領遊走式」的環境劇場中漫遊此片土地,經由「聲音、肢體、繪畫與音樂」相互交融,探索場域各個空間的無限想像。
節目融入人米犬頁製作特有的儀式調性,通過祈福與感謝天地的儀式性舞蹈,並邀請歌者傳遞土地的「天語」,讓觀眾沉浸其中,深刻感受並重新認識這片美麗的土地。

《我‧鄉》,是我,也是故鄉。
是我與我的故鄉。
述說的是個人的故事,也是宜蘭人共同生命經驗。
透過一幕幕宜蘭遊子的獨白,喃喃述說宜蘭人對故鄉的情感與記憶:兒時,是無憂無慮的童年,故鄉帶著磅米芳的香氣,以及人情淳樸的溫暖善意。
青年,負笈他鄉,走入嚮往的遠方,來回異鄉與故鄉間的列車,帶著宜蘭孩子穿越生命裡的離散與告別。

壯年,生命紮根、茁壯。
母親的拿手菜、故鄉的味道,伴隨著歲月滋長,在記憶中更加濃郁、鮮明。

暮年,回首故鄉四季的風景,風景中永恆的雨;雨的味道、雨的顏色,雨中的腳踏車、雨中數不清的往事,密密織就宜蘭人的一生。

本次演出將分為上下半場。
上半場的曲目預計精選當代國外知名合唱樂曲。
上半場Part1以「天地的禮讚」展開,Part2接續「心靈之域」,結合以天地、日月、星辰為音樂圖像,透過自然、簡單、富有想像力的詩詞,搭配旋律、和聲的變換,以及充滿活力、激勵人心的合唱詩歌,傳遞寧靜與希望、愛與關懷。

師資簡介:
金馬先生,陳逸恩,宜蘭人,15歲就上臺北追夢,從素人到專業舞者的經驗使他熱愛分享舞蹈的美好。
逸恩是臺灣舞蹈創作、表演者、編舞家,曾受數個青年舞蹈創作平台獎助;藝術生涯曾於雲門2擔任專職舞者,受文化部獎助旅居法國。

活動內容:
「礁溪充滿了我與他的記憶,他們是否還記得我?她還會再出現嗎?」環境裡隱藏著許多生命記憶中重要的線索,我們將一起在園區中採集空氣,讓樹葉的聲音擁抱感官,透過欣賞、模仿、創意的過程,帶著你的夥伴,我們一起來一段雙人舞吧!

偶戲×肢體×物品,豐富的視覺饗宴,充滿奇幻的情節表現
莫里斯‧梅特林克透過文學作品《青鳥》探討「幸福」的意義。
偶偶偶劇團改編經典,以充滿創意的手法結合偶戲×肢體×物品,呈現奇幻的冒險旅程。

【故事內容】迪迪和米迪是樵夫家裡的一對兒女,他們常羨慕別人富裕奢侈的生活。
一天夜裡,女巫要他們找來可以帶來幸福的「青鳥」,並賜予神奇的寶石,喚醒精靈一起踏上旅途。
兄妹倆經過了記憶之鄉、幸福花園,甚至前往未來之國,遇見許多神奇的事物,雖然好幾次抓到青鳥,卻又在最後一刻失去。
他們最後會成功嗎?真正的幸福到底在哪裡呢?
【偶偶偶劇團介紹】
偶偶偶劇團是小巧的、簡單的、精緻的。
堅持「尋找新的偶戲表演形式」,透過不斷實驗、研發、創新的精神,致力於偶戲多樣化的表演。
並積極創造演出、教學研習與國際交流機會,推廣我國表演藝術風格與特色。
演出結合真人與各式不同戲偶,也嘗試將現代偶戲觀念與傳統偶戲藝術結合,賦予新生命。

師資簡介:
【舞工廠舞團】以美式踢踏舞踢出名堂,主張以「創意節奏」與「東方元素」的精彩製作, 融合傳統表演再創新的踢踏舞推廣踢踏藝術不遺餘力。
2007 年起獲選為『中華民國文化部扶植團隊』,經歷超過上千場的演出,足跡遍巡美加英澳日等地,將饒富創意的臺灣踢踏舞展躍國際,所到之處無不驚歎舞工廠的豐富創意!
活動內容:
透過活潑的演出方式,帶領大家認識踢踏舞,不僅有踢踏舞蹈的歷史及各式舞步介紹外,亦透過演出及互動體驗,要讓大家一起來感受這雙藏有鐵片的鞋子,究竟有什麼魔力會如此吸引人!

師資簡介:
【親糸空間&制藝所】以東方文化與美感工藝為路徑,發現療癒人心的新價值。
團隊匯聚藝術與設計人才,在大稻埕為據點,提供企業在地工藝走讀,更有織繡藝術手作課程與綠工藝永續策展。

活動內容:
漂漆為中華文化傳統工藝的瑰寶之一,手工漆扇體驗將古典工藝創新,展示現代風采。
活動現場帶領大家了解親手製作「以漆為筆,以水為墨,一進一出間,絕美色彩便在扇上翩翩起舞。
」彰顯獨特風格外亦體驗傳統文化之奧妙。

全臺唯一計畫性推動水稻一年一作,秋冬田地湛(蓄)水休耕的宜蘭縣,多年來友善耕作普及,讓好吃的宜蘭米成為生活日常。

在全球化與都市化趨勢下,宜蘭農村面臨永續議題,但也有許多新的契機,其中,包含綠色飲食成為顯學,從產地到餐桌,除了計算食物旅程的碳排問題,也關注生產履歷、食物安全以及在地的環境敘事。

展覽從土地永續關懷出發,進入宜蘭土壤和水源、人文地理、稻耕成果、農人精神以及米食文化,從多面向的角度,認識宜蘭各具地域特色的「品牌米」以及充滿小農故事的「米品牌」。

水型塑了宜蘭的土地與人民的生活,宜蘭是台灣少數沒有水庫的縣市,光是地表水與地下水就足以提供蘭陽平原約45萬人口的使用,甚至成為礦泉水的產地。

水不僅是生活的必需品,也常常對宜蘭造成許多的災害與人命的損傷。
「拜駁」這個辭彙在多雨的蘭陽非常普遍使用,意思是指在溪河水濱之處,特別是在堤防上的祭祀。
舉行「拜駁」的時間,最常見在農曆七月時舉辦,但也有在年尾時,目的都是居民向過往因水害的孤魂祈求平安,希望能免除嚴重的水患。

宜蘭平原許多地方都有拜駁的儀式,縣史館以三年的時間委請學者專家進行相關調查並進行策展。
本次「拜駁求平安-蘭陽溪流域水患祭祀文化特展」,將為您介紹蘭陽溪流域約20多處的「拜駁」儀式,認識這項與宜蘭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祭祀文化。

只要進入蘭陽平原就感覺得到山、海交融的經驗,因此我們在展場提供一個類比宜蘭特有的地理空間經驗,一個蘭陽大地山平原海結構的隱喻,傳達當代宜蘭人認同的價值觀,呈現宜蘭人的經驗特別是與環境互動的經驗。

蘭博的常設展結合建築樓層主要分為四層樓設計--「山層」、「平原層」、「海」,以展現宜蘭整體的地理環境、人文軌跡,延伸民眾廣大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