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

演出音樂人介紹:

饒棣華 Rao, Ti-hua,為臺灣楊梅客家人,移居臺東多年,為獨立音樂創作歌手,他用創作找尋自我價值,並以客語歌曲書寫尋找身份認同。

Lawa Ayon,新竹縣五峰鄉泰雅族,目前居住於台東。大學時期加入嵐馨樂團,除團體演出外,也常以一把吉他自彈自唱的形式演出。

地點:台東縣池上鄉大坡池環境教育館(台東縣池上鄉忠義街1號)

時間:4/28 14:00

 

在斜坡上遇見烏克蘭:跨文化的音樂對話 

烏克蘭民謠是烏克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悠揚的旋律、豐富的情感表達和深刻的歷史根源,反映了烏克蘭人的日常生活、愛情故事、歷史事件和對自然界的讚美。也是傳承烏克蘭傳統和文化的載體。 

2022 年排灣族音樂人達卡鬧在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賽中,首度與來自烏克蘭的音樂研究學者瑪驪雅蒳共創歌曲「Kiaung」,從此展開跨文化的音樂交流,本場交流會將與民眾分享排灣歌謠與烏克蘭民謠的文化內涵與其中異、同的有趣故事,以及兩人共創曲的再現。 

 

從心出發-繫念王夏滿創作展,開幕式4月21日上午10時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舉行,展期自4月15日起至5月5日止。

           音樂家用樂曲、聲音傳遞情感,詩人以文字表達思緒,畫家透過色彩、筆觸抒發感動,而王夏滿在工藝上運用不同的媒材紀錄對親人的思念,將心中猶記與家人的互動點滴以不同的植物形象呈現出來。你是否曾吃到某種食物的味道而想起一個人,你是否因聽到一首歌腦海浮現某人的身影,展者也是,看到特定的植物會想起遠方的家人或在天堂的親人,內心的思念、回憶沈澱發酵後轉化成作品呈現出來。

    展者獨自東漂到臺東任教透過冰冷的金屬、陶土等媒材,經由鍛打、鋸銼、建構、焊接等製作過程,細細的思想遠方的親人,慢慢的修補曾經受傷的心,曾經走過辛苦的年少、曾經埋藏心底苦澀,經由製作過程與自己對話得以化解成感恩的心,體諒經歷的辛苦過去的自己和家人,更能體會家人沒有說出口卻表現在日常細微中的愛。

《映像•欣境圖》 周鈺欣創作個人展,展期自4月15日起至5月5日止,於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展出。 此次展覽將呈現,創作者周鈺欣獨特的創作風格,將中西風格融合,以及對自然、星辰和宇宙的情感表現融入其中,帶領觀眾進入一場心靈的視覺之旅。

  周鈺欣將展覽名稱,命名為《映像•欣境圖》,將其姓名中的「欣」字作為創作靈感,引領觀眾進入她在繪畫過程中的心境與視角,也如同以作者視野中的「欣像」,結合與腦海中,浮現的像映之境,透過抽象的筆觸,描繪了生命中的各種情感,從溫柔至戲劇性,從大自然的啟發到對星辰、星河的美好祝願,與對宏觀宇宙之嚮往,創作出一系列抽象心境圖與奇幻神奧的壯麗星河。

  本次展者來自雲林縣虎尾鎮的藝術家,從小就對藝術充滿熱忱。擅長以多元藝術表現,進行抽象創作,融合了傳統藝術與現代潑墨技法,並將數位藝術元素融入創作中,賦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作品風格多樣,融合了多種媒材,展現了藝術與科幻感的交融。

  此次展覽不僅展示了展者的多元創作,更是對藝術與心靈之間關係的一次深度探索,帶領觀眾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無限遐想和獨特之美,以及藝術創作帶來的喜悅和啟示。

 

本次活動從當代青年的角度,從鄒族及族人遭受白色恐怖的觀點出發,串起正義、歷史之事的探討。

1954年4月17日,是鄒族人Uongʉ e Yatauyungana高一生、湯守仁、汪清山、方義仲與泰雅族人Losin Watan林瑞昌、高澤照六位原住民族前輩菁英於台北馬場町被處決的日子。

高一生與林瑞昌生前致力於推動族人在土地上自己做主治理的想法。70年來,對於原住民族自治未竟的理想,甚至是白色恐怖對族人造成的影響,年輕一輩的我們,都還在尋覓封存記憶的撥雲路上。

第一階段跟著Pasuya在南島廳的解說,先認識鄒族kuba會所的公共事務到近代日本教育對阿里山鄒族人的影響。然後在高一生創作歌曲〈長春花〉的歌聲中,於第二階段在學儒的主持下,轉入韶昀這些年來參與拍攝杜孝生案「杜之阿里山」系列影像的田野紀錄。身為醫界菁英的杜孝生終生籠罩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這件事情對他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終其一生都在跌撞尋找自己對於家、對於鄒的牽絆。

在4月17日70周年來臨的前夕,從年輕人的午後對談,理解不同世代鄒族人如何認識自己與探尋建立對鄒的認同;也跟著活下來的人去認識當年政治受難的事實與影響,以及在70年後持續談論這些事情對當代與未來的重要性。

 講者群   

『時間膠囊-賴世榮創作個展』,開幕式4月6日(星期六)上午10時於臺東桂田喜來登酒店三樓舉行,由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與臺東桂田喜來登酒店合辦,展期於4月6日起至6月28日止。

賴世榮,新竹縣人,現年73歲,文化學院美術系肄業,國立藝專美術工藝科畢業。師從新竹縣籍畫家蕭如松,蕭氏為台灣戰後第三代著名的水彩畫者,以嚴謹紮實素描教學風格著稱。

本次個展畫者展出近兩年來所旅畫約近30幅作品,取名「時間膠囊」,是為走過70歲數,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要為自己創作留下一份時空記憶。

這份豐碩人生經驗,很難表列,也浪費空間,畫者個展20次,聯展次數也難記憶,人生記憶到一定程度就沉澱下來,像膠囊一顆小粒,那裏貯存著年少對色彩的繽紛嚮往,及長及老,凡是美好上眼吸睛的景物,都仍是畫者想擷取留存在畫布上的,莫負少年頭,留待他日細說夢。

畫者風景取材很廣,恩師蕭如松一輩子在新竹縣作畫取材,畫者希望有生之年,至少能為撫育他的臺灣這塊土地留下一抹色彩。這次畫作有80號的臺東茶園,有古都台南四百年的撇影,有蘭嶼的日暮日出,有桃竹苗臺三線的故鄉景緻,像黑白電影的記憶也有最新的彩色繽紛影像,是為記之展覽介紹。

 

展覽《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為台灣好基金會與臺灣美術基金會共同主辦,邀請音樂藝術家王榆鈞擔任策展人,延續其之前在池上駐紮的經驗進行展覽選件及音樂創作,期待從藝術銀行購藏精選的作品與王榆鈞為本次行動實驗的新作《人聲無伴奏—聲像池》相互對話,創造出帶有沉浸與包覆感的展覽體驗。

此展扣合〈本然與地緣〉、〈光影與媒材翻轉〉、〈觀念與媒介〉、〈意識與時間〉、〈生命與邊界〉五大概念,將從文化部支持與收藏台灣優秀藝術家的「藝術銀行」國家庫藏中,精選21件作品;以王榆鈞邀請106位池上居民參與而創作出的《人聲無伴奏—聲像池》計畫,在獨特的穀倉展場中並置,帶來一場聽覺與視覺交織帶領的觀展體驗。

透過此展覽,期待台灣優秀的當代藝術作品能與池上這塊土地碰撞出獨特的火花,讓觀者從聽覺踏入視覺空間,從視覺過渡至聽覺聲場,然後轉向開啟另一個意識場域。它們不動聲色地潛藏;未曾察覺並不代表不存在,而是以另一種方式伏流於身體的意識脈動中。

它們隱匿著

等待你先我一步聽見⋯⋯

國立臺東大學112學年度美術產業學系第十六屆系展-藝術的邊界,開幕式3月24日下午13時30於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舉行,展期自3月21日起至4月7日止。

  此次展覽以呈現美術產業學系特色及學習成果,並提升藝術創作涵養與設計能力,鼓勵主動創作的靈魂,增加創作者相互觀摩及作品分享的機會。展覽作品皆為美產系同學在學期間的創作,經過系上師長與外聘評審的初審與複審,通過層層關卡的優秀作品。

  本次展覽主題《藝術的邊界》,探索邊界,啟發靈感,藝術的邊界是一個充滿挑戰和無限可能性的領域。學生以藝術創作為媒介,勇敢地探索未知的境界,挑戰現有的規範和限制;突破視覺界限,創造無限可能,將展示多媒體藝術、繪畫、雕塑、攝影、設計等多種形式的藝術作品。學生們通過藝術作品向觀眾傳達情感、思想和觀點,挑戰觀眾的視覺與心靈,帶領他們進入一場感官的奇幻之旅;開放與交流,啟動創意共鳴,歡迎各界人士前來參觀,與學生們進行深入交流,分享藝術創作的激情和智慧,共同探索藝術的無盡可能性。

   此次展覽內容分別以「書寫性及書畫藝術」、「繪畫性及版次藝術」、「空間性及立體藝術」、「產業設計」四大類來展出作品。期望參觀者透過作品感受,想表露出內心最真切的自己呢?還是選擇展現經過包裝後的自己?就來趟探索《藝術的邊界》之旅吧!

2024植物紀實當代植物學藝術展臺東場,開幕式3月23日下午13時30於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舉行,展期自3月21日起至4月8日止。

   「社團法人台灣植物學藝術協會」(TABA)在新的一年舉辦「植物紀實 Plantae Documentary 2024─當代植物學繪畫藝術展」,為植物學藝術家量身打造舉辦的最大型藝術展覽,更是全台灣最具指標性的植物學藝術展,將在臺東生活美學館登場。

   植物紀實2024延續去年主軸,強調當代植物學藝術的多元性,網羅來自20個國家的上百位藝術家,選出150幅作品,整個展出在科學嚴謹的前提之下,充分彰顯出各地植物學藝術的環境取向、生態取向與文化取向。讓台灣的觀賞者無需出國便能欣賞到來自台灣、泰國、印尼、巴西、阿根廷、哥倫比亞、越南、南非、中國、俄羅斯、加拿大、馬來西亞、塞爾維亞…等地的作品,其中更不乏在各項國際展中的常勝軍。

   理事長陳安瑾表示「源自植物鑑定需求的植物學藝術與一般畫植物有本質上的差異,首先,植物結構與型態的精準描繪是為基本,再者,更是一項研究與重現,同時承載視覺美學與科學驗證」。對多數民眾而言,更喜歡從生活美學的角度接觸植物、了解植物,進而將自然環境保護納入真正的生活經驗中,這是協會希望帶來的社會影響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