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

湯姆·索耶學習木雕至今已經四年多,以每月一到兩件作品的步調持續累積,在木雕創作的世界裡玩得不亦樂乎。
這次受邀於花蓮港山林事業所展出,對藝術家而言,不僅是一場創作的分享,也是一次與花蓮重逢的旅程。
樸拙、充滿童心喜悅的造型裡,交織著對土地的回憶與生活滋味。

另外在這次展出的作品中,藝術家也以#廢棄朽木為材,保留木頭的時間痕跡與蛀蝕紋理,重新雕塑為獨特的創作。
邀請大家走進山林事業所——這座港邊的老房子,欣賞這些來自木頭、記憶與雙手的對話。

這不僅是一場舞蹈演出,更是舞與劇的交織,透過身體語言,呈現傳統與現代女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長歷程。
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屬於自己的態度。

現代舞新星|嚴婕瑄老師
透過4/26、27系列課程帶來嶄新的舞蹈體驗!
這次演出融合了經典創作與上半年研習的現代舞、街舞技巧,
與中東舞蹈相互碰撞,在戲劇張力中展現舞蹈的多元風貌。

花蓮,一個山海交錯、雲霧繚繞的所在,即將迎來藝術家高安柏的水墨創作個展《山眠》。
展覽將於2025年5月14日至6月8日,在花蓮美術館C展廳展出,內容包含高安柏於《山尋》與《混血人》計畫中所創作的「奇拉雅山系列」、「汩汩系列」和「東谷沙飛」等水墨作品,誠摯邀請各界蒞臨,在紙張與自然之間展開一場感官與精神的深層對話。

《山眠》以臺灣的山林與雲霧為母題,揉合紙材的肌理與水墨的流動性,建構出一片片如夢似幻的森林記憶。
藝術家高安柏長期穿行於迷霧森林中,隨身攜帶輕薄紙張,蒐集山嶽與雲煙交錯間遺落的留白。
森林在他的作品中,從來不是完整的,而是由霧氣與枝葉交織出的碎片。
當光試圖穿透林間,那些縫隙與斷裂的邊界浮現,彷彿景色在霧中剝離、崩解—時而是光吞噬森林,時而是森林吞沒光。

他將這些自然的痕跡轉化為創作語言,融合臺灣山岳神話故事,沉潛於紙的紋理之中,讓自我滲透進山的肌理,使山的內在得以顯現在外。
畫作中的煙雲盤旋、山嶽翻覆,是一場描繪不可見事物的登山過程,也是一種自然於紙間寄居的方式。

藝術家高嘉宏來自離島澎湖,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博士,版畫創作及藝術教育領域專長,作品曾獲得全國美術展金牌及高雄獎等創作獎項,受文化部及國、內外美術館典藏;同時致力於藝術教育扎根與推廣,實踐A/r/tography(藝術創作/研究/教學三位一體)精神,在2021年榮獲InSEA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Praxi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術教育協會-傑出實踐獎)肯定。

本次個展呈現島鏈中來自離島的住民,對於遷徙是變化中唯一的恆常的體悟。
熟悉的空間、物品與空氣中的溫度仿若昨日卻不復在,藝術家經由版畫創作中勞動與反覆的歷程,以此在(Dasein)的概念,指向對時間、空間、人與祝福的共存存有(Mitsein),對應其創作核心「我一直在離開,離開的時候,我企圖留下些甚麼」。

葉權賢1981年生於花蓮,家中經營奇雅石及雕刻藝品生意,從小就對各種石材有深刻認識,2014年進入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研究所後,接觸純藝術領域課程,開啓石雕藝術創作之路,憑藉對石雕藝術的熱愛與實踐,讓他在2016年就入選伊朗大布里士國際石雕創作營,自此熱衷參與國內外的雕塑創作營與公共藝術合作案,他表示:身為一名石雕家,透過石雕創作,讓世界看見台灣,並展現自我創造力是一種幸福。

本展主題「雕刻自己的痕跡」,展出葉權賢近10年多件重要創作,其創作理念從初期自我風格的探索到社會認同的過程,但其中不變的是保持初心,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並強調藝術是最好的精神糧食,咬一口就能體悟箇中甘甜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