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114年「傳藝友善 聽障導覽」報名簡章 ★2月22日9:00起開放報名場次:3/22、4/19、5/10、6/21 ★6月2日9:00起開放報名場次:7/12、7/26、8/16、8/30 ★各場次皆於活動前七天截止報名。
一、活動簡介 為提供多元語言服務,本中心特別推出「傳藝友善 聽障導覽」活動,希望透過手語導覽,讓聽障朋友能有機會親近、認識傳統藝術,獲得美好的展覽參觀經驗,打造臺灣友善平權的語言環境。
導覽內容包含園區、展示館當期展覽、傳統工藝DIY體驗等。
本活動由聾人導覽員進行手語導覽,搭配聽人手譯員輔助說明,邀請聽障朋友及對手語有興趣者,一同來體驗臺灣傳統藝術之美。

歲月如歌,生命如畫。
經歷了這些,我們更珍惜陳來興老師的每一步,因為它們編織了老師獨一無二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中,老師不斷成長、前行。
當有一天我們回首時,會發現那些腳印早已鋪就了屬於陳來興老師的人生之路,展現自我,活出精彩。
因此,透過這次展出的畫作及仿照陳來興老師的過往畫室及經歷,我們藉由這次展覽一一述說老師精彩的一生。

鐵道技手前畑彥太郎之父川端喜作於日治初期來臺參與鐵道建設,前畑彥太郎跟隨父親腳步,於1917-1927年任職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9年調任瑞芳建設事務所擔任工事現場監督員,在參與宜蘭鐵道興築過程拍攝140張宜蘭線鐵道照片,用鏡頭紀錄百年前宜蘭線鐵道風光、興築過程及人員群像,留下珍貴影像紀錄,2023年本館獲贈典藏前畑彥太郎攝影照片全集。

為慶祝宜蘭線鐵道全線通車百年並紀念前畑彥太郎留下的珍貴資產,透過本展與後續教育推廣活動,提供更多人可以目睹珍貴的鐵道映像,使民眾瞭解昔日鐵道興築樣貌,活化文化資產之運用。

宜蘭線鐵道(八堵蘇澳間)於1924年12月1日全線通車,作為進出宜蘭的主要交通方式,承載民眾的生活記憶,並帶動沿線鄉鎮邁向新里程。
於今屆滿百週年,透過展覽,讓民眾瞭解鐵路興建的過程及通車帶來的變化,為宜蘭線鐵道轉進下一個百年揭開序幕。

展區介紹:
宜蘭線鐵道與創建
鐵道是日本時代臺灣最重要的現代交通工具,讓人與貨物可以快速移動,改變人們的時空概念。
本展區呈現宜蘭線鐵道的興建緣由、歷程、工程成就與鐵道設施特色。

宜蘭線鐵道與常民生活
在國道五號通車前,宜蘭線鐵道影響了沿線鄉鎮民眾的生活與產業發展。
本展區呈現宜蘭線鐵道開通後,在鐵道車站、月台經常可見的生活場景與產業風情,或是具時代性的鐵道休閒印象。

宜蘭線鐵道與地方觀光
鐵道是日本時代推動觀光產業最重要的交通設施。
宜蘭線鐵道沿線風景壯麗,通車之後也帶動沿線城鎮的觀光發展。
本展區呈現日本時代鐵道部出版之旅行指南書《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看看百年前的人搭火車去哪些地方旅行。

宜蘭線鐵道與藝術表現
宜蘭線鐵道沿線空間變化豐富,河谷、平原、大洋兼備,成為許多藝術創作者的靈感來源或故事場景。
本展區呈現日本時代迄今,與宜蘭線鐵道相關且較具代表性之藝術表現。

蘭陽平原獨特的人文與地理環境背景孕育了許許多多優秀的藝術家,人才輩出、薪火相傳,從清代、日治時期開始,宜蘭美術就有著卓越的表現,涵蓋了不同的視覺藝術類型,交織出多元的文化容顏。
如今,「宜蘭」不僅只是個行政區域的範圍,它也是臺灣重要的藝術地景,擁有美學屬性的地理意涵。

宜蘭的藝術脈絡,有其獨特性與地方傳承,展出藝術家:周福番(1932-)、魏得璇(1945-)、賴麗雲(1947-)、林金鐘(1955-)、賴哲祥(1961-)、盧紹華(1964-)、簡信斌(1969-)、張俊雄(1973-)、林義隆(1987-)、簡翊洪(1988-)、林書瑜(1988-)、楊士霆(1989-),各世代之間,有的有師承關係,有的是無形的影響,有的是學院背景,有的則是自學出身。
他們當中許多人從事藝術教育,或於美術團體承擔重責,對在地藝文的推動與人才培育,付出了極大的心力,卻也不忘創作本位,持續精進;有人出外發展,專職創作,為宜蘭美術開疆闢土,爭取榮耀;也有人退休之後,全心投入創作,揮灑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本展以地方為主體,內容計有水彩、水墨、油畫(壓克力)、雕塑、版畫及新媒體,時間跨度達半世紀,呈現出宜蘭美術的開闊視野。
除了可觀看到不同媒材的相互激盪外,也可觀看到同一媒材隨著時代演變,藝術家探索風格、技法與觀念的多重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