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美術館《家與家的距離》 展覽從兩位不同世代的魯凱族女性藝術家,對這條不斷遷徙、移居與流離的創作生命歷程路徑中,找到對於家的想像與己身文化的連結,並進一步探討原住民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的關係,且從深入分析台灣魯凱族女性的視角與歷史背景如何影響創作過程,也藉由兩位藝術家作品的對話中,來窺探這一過程。
2025臺灣國際熱氣球嘉年華 光雕場次 2025/7/06 (日) 19:00 鹿野高台:開幕式,無人機+煙火2025/7/10 (四) 04:00 太麻里曙光園區:曙光場2025/7/17 (四) 19:00 鹿野高台:無人機+煙火2025/7/24 (四) 19:00 池上大坡池:煙火2025/7/31 (四) 19:00 鹿野高台:無人機2025/8/07 (四) 19:00 台東國際地標:無人機+煙火2025/8/14 (四) 19:00 鹿野高台:無人機+煙火2025/8/21 (四) 19:00 鹿野高台:閉幕式,無人機+煙火
2025繁星光影|臺東國際地標 💫2025繁星光影|臺東國際地標 國際地標化身為光影藝術的場域!這次展覽結合燈光藝術,融入沉浸式概念與動態展演設計,打造震撼視覺體驗。 展期|2/28 - 6/1 亮燈|19:00 - 22:00,每30分鐘光影展演 地點|臺東國際地標(海濱公園) 💫開幕活動 僅此一場!「動態展演」 X 「無人機共舞」 活動日期|2/28 活動時間|19:00 💫主視覺海報索取點(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台東火車站旅遊服務中心 台東轉運站旅遊服務中心
戀畫臺東第三回-臺東縣社區大學114年美展 戀畫臺東第三回-臺東縣社區大學114美展,開幕式2月23日上午10時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舉行,展期自2月21日起至3月16日止。 臺東縣社區大學自110年開始「戀畫臺東」圖文創作活動,鼓勵學員透過繪畫與文字,記錄臺東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故事,每一幅畫伴隨著一段故事。 創作者透過不同媒材的美術創作,搭配文字,為作品呈現獨一無二的氣質,並傳達創作者對於臺東這片土地的深刻情感與生活記憶,甚至是在社大學習的心路歷程。 「戀畫臺東」活動不僅看見人與地方之間的情感依附和關聯,也是社大學員的學習歷程記錄,突顯社大多元學習的特性。 社大也會持續辦理「戀畫臺東」,讓更多社大學習者一同參與。 本次共有10個班級參展,「戀畫臺東」共收錄41件作品,創作媒材多元,包括鉛筆、炭筆、粉彩、油性粉彩、水墨、油畫和複合媒材等,作品展現臺東自然美景外,更不乏描繪創作者與親友間的故事,述說創作者豐富而真摯的情感。 「戀畫臺東」圖文創作活動首次在臺東展出,將邀請本次戀畫臺東的圖文創作者們與大家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與臺東生活記憶,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活動來源:連結
卧硯忘塵憂-黃同慶硯雕展 卧硯忘塵憂-黃同慶硯雕展,展期自2月21日起至3月16日,於臺東生活美學館主展覽室展出。 黃同慶老師1957年出生於台南市,非藝術科班出身,一生服務教育界,自幼對石頭情有獨鍾,又雅好書、畫、印,中年之後跟隨書法家馮憲民老師學習隸、楷、篆;後由陳重威老師篆刻啟蒙,並在蘇友泉老師指導下,篆刻技巧更有所心得,從此愛上金石刻印。 故於硯雕設計上頗能如實取法、掌握古典形式;又其硯材取自端、歙兩大中國名石外,台灣中部濁水溪的螺溪石也在他的匠心、巧手造形下凸顯了色澤、紋理的整體特殊質感,跳脫了長期以來眾多雕手工藝化的格局,進入了文人風的硯雕美學,乃提升了鑑賞的層次。 近年來黃老師於西部各大文化中心已展出多個場次,此次是退休後移居台東關山煮石山房,為分享愛好硯雕之台東鄉親民眾,展出分為二大部分:其一為九十餘件硯雕主展,作品材質有端、歙、螺溪、陶、泥、漆砂等;近來硯台佳石取得不易,故有異類材質之鑲嵌硯與漆砂硯之創作;多件作品並以枯山水造型呈現。 其二為書、畫、篆刻作品襯展,讓參觀者體會將書畫印融入硯雕創作之中。
【專題演講】以古鑑今打開多元性別想像:女性主義考古學帶來的省思 演講題目 以古鑑今打開多元性別想像:女性主義考古學帶來的省思 講師介紹 江芝華│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時間地點 日期:2025年3月4日(二)14:30-16:00 地點:康樂本館2058會議室 研習時數 活動提供公務人員學習時數及環境教育時數2小時。 活動來源:連結
2025長濱雙浪金剛馬拉松 2025長濱雙浪金剛馬拉松 活動日期: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23:59:59 (各組額滿為止) 活動會場:台東縣長濱鄉長濱國小 出發時間: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05:00 鳴槍起跑 報名資格:國內外熱愛運動挑戰自我,身心健康之民眾均可報名參加。全馬組及半馬組須年滿16歲。未滿18歲者,需附上家長同意切結書 指導單位:交通部觀光署 主辦單位:交通部觀光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協辦單位:台東縣政府、花蓮縣政府、台東縣長濱鄉公所、花蓮縣豐濱鄉公所 承辦單位:名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家與家的距離 本展覽主要期望探討了原住民傳統手工藝與當代藝術的關係,並深入分析了台灣魯凱族女性的視角與歷史背景如何影響這一創作過程。傳統手工藝,特別是魯凱族女性的編織技術,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品,更是文化信仰與族群認同的象徵。這些工藝傳達著對祖靈與自然的尊敬,並反映了魯凱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過程中的文化變遷與適應。從台灣近代魯凱族的遷徙歷史來看,這些工藝形式也承載著族群的生存智慧與精神力量,成為傳統文化的持續記憶。 總結來看,原住民傳統手工藝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係,既是文化延續與創新的體現,也是現代藝術家對過去記憶的重構與文化再生的過程。傳統手工藝作為文化記憶的承載體,與當代藝術的結合賦予其新的生命與意義,讓原住民文化不僅得以延續,還能在現代語境中發展出更多層次的文化對話與藝術探索。對於魯凱族女性而言,這樣的創作過程不僅是對自我身份的再確認,也是對族群歷史與精神的再生。 展覽資訊 日期|114-01-19~114-03-16 地點|臺東美術館山歌、海舞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