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

「花蓮港山林事業所」日治時期的和洋建築,承載著台灣東部林業發展的軌跡,也見證了社區與歷史的連結與重生,建築物的15扇窗櫺與戶外的綠草如茵輝映,蔡詠涵長年以花草植物為藝術創作的靈思,來自於父親種植的蘭花國度和母親的縫紉生活,她的繪畫疆界不限於平面方圓,多媒材的拼貼畫作有植物拓印、手工筆畫、雜誌剪輯、自己畫作製成的絲巾或布料剪裁佈局入畫,這樣創作的多層次、自由度和生命力如同植物界的萬象更新再造復始的《美麗新世界》。

歡迎來觀展,閒暇一杯咖啡的藝術饗宴。

木樓合唱團2025年度《時間沙.大地.細胞宇宙》音樂會花蓮場、臺北場,全面啟售!
「時間流逝,大地生成,生滅之間,實為恆相,細胞宇宙,相互生成。」—彭孟賢|製作人暨指揮家
由木樓合唱團藝術總監暨指揮彭孟賢老師製作之2025年《時間沙.大地.細胞宇宙》音樂會,將為各位樂友帶來花蓮與臺北兩場次演出。首場次花蓮場於5月17日星期六假花蓮縣文化局演藝廳演出,木樓合唱團很榮幸再度與門諾醫院合作,而今年恰逢門諾醫院77週年院慶,特將此場次定為門諾醫院院慶音樂會。臺北場次則於6月18日星期三於臺北國家音樂廳舉行,期待與各位樂友相見!

「布是藝術節」邀請來自花蓮織布老師現場指導,讓民眾親手體驗織布的樂趣,感受指尖飛舞間的文化記憶。
周邊市集也有最具特色的原住民族手作工藝品、服飾、家飾及文創商品,讓民眾可以將花蓮織布藝術帶回家,融入日常生活。

因此,這次「布是藝術節」不只是一場活動,更是一場融合沉浸式裝置、音樂表演、市集互動的全方位藝術盛會,讓「繁花盛開」的花蓮,透過一針一線,將歷史、生活與創新緊密交織,讓世界看見花蓮織布文化魅力。

課程內容: 認識花東玉石材料及文化產業發展相關性。
玉石研磨實務及首飾設計應用相關創新思維。
花蓮玉石產業觀摩與器型轉化創新再製。
玉石金工組合技法 手作陶藝茶道具製作與茶道體驗課程。
手作香道具製作與香道體驗課程。
專題策劃與展示。
課程日期:114年7月2日-8月2日,共計21個工作日,108小時,不含開訓結訓、實驗室跨域研習、多媒體課程及成果展佈展等,上課日期詳見招生簡章之課程規劃表。
上課地點: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金工坊、陶工坊) (97401 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研習費用: 學雜費:3,528元:每人168/日*21日=3,528元(低/中低收入學員得減免學雜費繳納,詳見簡章注意事項二) 保證金:2,000元(符合發還要件,將依招生簡章規定發還) 研習期間之專題材料費、膳、宿及交通費、保險費等自理。
報名截止:2025年5月18日(日)23:59止 報名資格:國內大專院校設計、工藝、文化相關在學或應屆畢業學生,曾修習過陶藝與金工兩者媒材課程,對媒材施作有基礎能力,且對創新首飾設計有興趣者。
聯  絡 人:【東區-東華大學】03-8905889 謝助理。
※請於本簡章公告之官網報名入口進行線上報名※

雪地之上,愷姸以攝影探尋存在與虛無的邊界,捕捉無和有交錯的靜謐瞬間。

2024年2月,她在芬蘭駐村期間創作了全新攝影系列〈0/1〉,靈感來自芬蘭諺語 「Jumalan selän takana」(神的背後),意指荒涼的邊陲之地。
此次展出的十五幅作品,運用豐富的白色空間與極簡線條,映現隱藏在荒涼中的贈禮,並融合存在主義的思考與本質主義的純粹性,通過黑白影像探索自然的靈性維度。

涂愷姸(1986-)是一位攝影藝術家,擅長透過黑白描繪自然世界,以極簡視角捕捉心理影像。
她的作品曾於多個國際展覽中展出,並獲得多項國際獎項。
其原創作品 〈成道的石頭〉 獲拱門任務基金會(Arch Mission Foundation)典藏於 月球圖書館(ALAA),作為永久性的時間膠囊,存放於月球之上。

魔術劇,劇中融入驚喜好玩的魔術元素、深具啟發意味的題材,兼顧視聽效果。

炫舞舞蹈團、台玖線音樂工作室帶來精彩歌舞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