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人你佇我心內-薄柔纜醫生 全劇使用台語文創作,從台灣傳統戲曲的學習與研究,以台灣在地故事為元素,採用台語特殊的音韻,並融入西樂合聲,依字行腔創作新的台灣戲曲。 劇本創作取材於真實事件改編,將台灣在地的故事,呈現早期跨國的合作,文化的融合,無私的愛與良善,是國際的、普世的、無價的。 透過精緻的劇場製作,維護傳統經典、銜接當代創意、探索未來趨勢目標,為臺灣歌仔戲藝術發展的永續,盡一份心力。 用台灣語言腔調的獨特性展現台灣韻的音樂;導入AI技術數位影音製作及佈景的設計,讓內容呈現19世紀初期,多元台灣最美的人、事、地、物。
2025花蓮排笛聯合音樂會-「笛 琴 爵 戀」流行金曲 2025年排笛聯合音樂會,今年邀請二胡音樂家溫金龍老師、鋼琴音樂家-林亮宇老師、低音提琴-陸荃老師、吉他-林美均老師、打擊樂-林宥廷老師、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戲曲音樂系國樂團與花蓮的孩子一起演奏。 一共有排笛28所國中小學生、深耕教學教師群、青少年排笛團、中正國小直笛團、宜昌國小合唱團共同演出。 「笛琴爵戀」,集結花蓮排笛的純淨「笛」、世界二胡大師温金龍老師的「琴」,與融合時尚節奏的「爵」,是一場傳統與現代、國樂與流行的對話。 孩子們將演奏〈你最珍貴〉、〈以後別做朋友〉、〈龍的傳人〉、〈科目三〉等熟悉又動人的旋律,搭配温金龍老師的胡琴演繹〈阿倫組曲〉與〈馬蘭情歌&阿美頌〉,在國樂年主題的引領下,邀請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戲曲音樂系國樂團共同演出,讓孩子們擁有一次跨界且深度的藝術體驗。
臺灣台語導覽場 藝術的語言萬萬種,如何用臺灣台語走入藝術殿堂,一起來《用台語逗陣行,感受工藝靈魂》,共計兩場次由陳蔡慶老師,帶大家不止聽台語 ,還要開口說台語 |活動名額|各場次限40人 |活動資訊|https://www.2025origlifeart.com/02
返鄉列車-鄭育個展 鄭育搭火車回花蓮時,很著迷看著窗外風景,火車經過海邊或山脈時,她總會拿起手機開始錄影,然而畫面往往因火車進入山洞時手機螢幕畫面呈現黑色,這種透過手機介面,彷彿在那一瞬間被突如其來地中斷,感到錯愕,即使車廂內依然明亮,那一刻的視覺仿佛被手機的介面所取代。 鄭育試圖透過《返鄉列車》這系列作品,呈現介面時代下視覺經驗的斷裂與遮蔽,探問在速度、媒介與圖層構築的世界中,我們還如何與風景、身體與家鄉產生真實連結。
我們在這裡-部落地圖計畫 展出的作品,包含部落地圖、文化地圖、書籍繪本三大部分。 部落地圖繪製磯崎部落、復興部落、新社部落、貓公部落、港口部落五個部落的生活地景樣貌;文化地圖繪製阿美族的植物採集、狩獵文化、秀姑巒溪的河運的生活文化;書籍繪本則是有關於噶瑪蘭的生死儀式《這是你最愛的東西,記得帶走》、阿美族的驅蟲儀式《去!去!去!去東邊的東邊》、生活文化《媽媽的苧麻線球》、《小心!淺水灘》、豐濱地方文化材料圖誌的臍帶之地I及 II等。
2025花東原創生活節-東東攏總強 這場策展,我們希望透過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花蓮與臺東獨特的自然風光、人文底蘊以及族群的多元性。 更希望藉此激發在地創作者的潛力,讓他們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見,並為花蓮與臺東的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東東攏總強」道盡花蓮、臺東這片土地的豐饒與活力。 我們想更進一步,將這股強勁的在地能量,透過一場別具意義的展覽,匯聚成一股耀眼的光芒。 本次展覽匯聚13位花東工藝師參展,展出9大工藝類別展品
當代轉.動—北區原文館聯合策展行動2.0聯展 北區六間原住民文化館與國立臺灣博物館一起開發了六個微型展櫃,每一個展櫃都述說著各館關注的當代原民議題——文化傳承與自我認同並存的織男(烏來館)、挖掘都市原住民與原鄉母體的連結(桃園館)、親手種下小米實踐環境教育精神(宜蘭大同館)、蘊含生態保育循環的獵人智慧(宜蘭南澳館)、體會都會阿美族人對自然環境的感受與省思(基隆館),以及從大屯火山俯瞰凱達格蘭族的歷史變遷(凱達館)。 這些議題匯集而成的「當代轉.動」,除了是六間原文館經過輔導培育後共作的成果,也是六館對傳統文化在當代現況中的觀察與反思。 現在,這個展覽從國立臺灣博物館、凱達格蘭文化館,旅行到花蓮。 希望觀眾能與我們一起觀看、討論這六個地方文化議題,進而創造屬於這個世代的族群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