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

2024
朱宗慶打擊樂團
2
豆莢
寶寶兒
童音樂會
,特別打造全新



敲敲戰隊總
動員
,出擊
!



藉由

擊樂器的魔力帶領大小朋友們一同展開全新的探索
!
豆莢寶寶 
DoReMi
在新的冒險中將會遇到生命

的守護者敲敲戰隊們

以及各種

題,在旅途中以打擊樂

了解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讓音樂化作團結大家的力量,讓問題能夠一一解決。

但是在冒險的過程中也不是每次都能將問題順利解決,還是有遇到挫折、不知所措的時刻,但是豆莢寶寶
DoReMi
秉持著勇敢向前、永不放棄的精神,鼓舞著身邊的伙伴們一起積極挑戰,終究能克服萬難,並且帶領大家一起在在這樣的過程中成長,並且更加茁壯。

宜蘭藝術界年度盛事「宜蘭美術獎」,評審結果出爐!2024宜蘭美術獎投件共501件,經聘請專家分組初審選出102件入選作品,實際參與複審96件,再經由分類複審及不分類決審共三輪評審,選出宜蘭獎1名、宜蘭意象獎1名、銀獎及銅獎各2名、優選13名及佳作78名,「宜蘭獎」及「宜蘭意象獎」二項大獎分別由張志達及洪俊銘獲得。

張志達從即將收攤的魚市場取材,反覆實驗不同的油質覆蓋、澆淋...,直到濃稠黑亮油污的垂墜感,讓人覺得沈重、令人不捨,再現了黑色海岸線的悲歌。似已溺斃的蟹、貝、蝦、魚,被形塑了最後的身影,創作了《你在找我嗎?》的攝影作品。此作品深具創意的操弄攝影手法與低調觀看模式,喚起我們一起保護海洋生態的共識,受到評審團青睞,獲得宜蘭獎的殊榮。

洪俊銘《雲開見青》以蘭陽平原收割後的稻田、斑駁的廠房及路旁枯樹,隱喻疫情時代與冬季的荒涼。當疫情過後春雨到來,灰暗的天空顯露出背後的藍天、工廠復甦、良田濕潤、萬物重生,又是充滿希望的未來。作品中的陰鬱天空、白色廠房及蕭瑟氛圍掌控得宜,技法細膩成熟,枯樹姿態優雅,水田映照天空頗有席勒的味道。此作品表現出多雨濕潤的蘭陽平原景象,獲得評審團評定為宜蘭意象獎。

「宜蘭縣手創美學推廣協會」成立於民國一百年,已在地深耕13年,致力於推廣手創美學藝術創作與教學,舉辦手工藝推廣研習課程,培養手工藝專業人才,藉由不同師資群深入各個階層,為宜蘭縣民提供豐富多元的手作藝術美學教學。每一位老師在個人專業領域中不斷精進,在學校社團、社區據點指導教學。與民眾互動,推廣手創藝術美學,藉以提升大眾藝術美學素養與興趣,豐富民眾生活,教導陪伴讓他們透過手作獲得成就感、快樂與自信。

「2024《創藝巧手樂》宜蘭縣手創美學推廣協會-會員聯展」,本展覽期望透過16位會員的手作藝術作品展出,提升大眾對手創美學的興趣和素養,並促進藝術創作與社會的連結,讓更多人感受到手作藝術的魅力。

參展老師:柯秀芬-陶瓷彩繪.捏陶、李崇玲-彩繪禪繞畫、阮如庄-越南文化手工藝、吳建昌-漫畫創作、梁懷坤-國畫花鳥工筆畫、林淑惠-創藝黏土甜點蠟燭、陳鈺綺-蝶古巴特藝術拼貼創作、楊清鐘-老玩童昆蟲手作、劉欣茹-複合媒材創作、謝麗華-油畫、撕畫、押花、春仔花、阮心柔-人體彩繪、彭麗珠-布類染色飾品製作、許慧蓁-鋁線、波西米亞編織.植物染、李昌興-廢物新生拾創實用手作藝品、林子淑-精油手作、蔡文偉-紙藝創作等多元媒材與技法呈現。

2024 Asia-Pacific Traditional Arts Festival: Let Light Prevail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2024亞太傳統藝術節」,自2024年10月5日起至10月13日在宜蘭園區歡欣登場。
今年以「大放光明」為主題,聚焦在全世界超過十億人口、十五個國家共同歡慶的重要節慶「光明節」,以及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話傳說,透過國內外不同類型的表演節目、地畫藝術、異國風味市集及文化體驗,重新詮釋光明驅走黑暗的意涵,並邀請民眾以五感體驗繽紛多彩的節慶藝術。
  自2000年至2022年,「亞太傳統藝術節」已舉辦二十屆,2024年開始調整為兩年辦理一次,以光明節的「節慶」與《羅摩衍那》的「神話」做為策展發想的起點。
節慶與神話不僅是各民族經過歷史積澱而成的文化結晶,更能夠反映當代社會樣貌、乘載了族群對未來的想望,透過不同藝術類型、不同族群對節慶與神話的重新詮釋,凝聚出共同的願景、也激發出多元的獨特性,而不同文化的傳統也在此會合;此外,「光明節」與《羅摩衍那》所隱含的摒除黑暗迎接光明,除了代表後疫情時代迎向光明的新開端,也蘊含了找尋傳統藝術新光亮的期待。

台灣戲劇館為培育文化保存環境教育優質人才,於113年8月10日9:30-16:30在台灣戲劇館暫駐場所辦理「戲水長流~環教志工培訓課程」,特邀2023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粘碧華老師主講「繩結之美實作課程」及工藝美學專家莊伯和教授主講「戲曲、工藝裡的龍圖騰」,期透過專業講座培養戲曲工藝美學文化素養及提升館舍服務品質。

活動洽詢:(03)9369102

台灣戲劇館暫駐場所:宜蘭市中山路3段1號

原住民族日緣由行政院於
94

6

15
日召開院會,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明定每年
8

1
日為「原住民族日」,以紀念
83

8

1
日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正名成為「原住民」;同年的
7

31
日,首度在新莊體育場舉辦原住民族日活動,正式宣布
8

1
日為原住民族日。除了將
8

1
日訂為「原住民族紀念日」之外,「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中也將「原住民歲時祭儀」訂為「民俗節日」之一。

原住民各族的歲時祭儀,在各部落中源遠流長,與原住民族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蘊藏深刻的部落倫理、宗教信仰及社會規範,是原住民族文化最主要的核心。原住民族日的意義是紀念原住民族藉由正名運動,回復原住民在臺灣的地位,並喚醒國人對原住民族正確認知。

臺灣原住民族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風俗、生活領域、社會與政治制度。